网站导航

新闻资讯
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资讯 >
中美磋商三大观察:有个共识谈了石油美国最想聊稀土出口
时间:2025-08-08 13:09 点击次数:74

  7月28日、29日两天,中美经贸团队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新一轮磋商,并达成了一些共识。但是细节没有对外透露。

  中美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新一轮经贸磋商,从双方的评价中可窥见谈判的核心基调。中国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用深入、坦诚、建设性三个关键词概括会谈,强调将继续密切沟通以推动贸易健康发展。

  美国财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则同步释放积极信号,称会谈总体基调非常具有建设性。这种双向肯定的背后,是双方对延长关税休战协议的实质性共识。

  根据会谈结果,中美均在寻求将已暂停的美方24%对等关税及中方反制措施展期90天。

  这一情况的出现延续了自日内瓦会谈以来的缓和态势,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8月12日关税到期后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升级。

  可以说,此次磋商虽未披露具体共识内容,但从美方追求延长休战协议的表态看,双方显然在关税问题上找到了暂时平衡点。

  这种阶段性成果的取得,既源于两国元首6月通话的战略指引,也反映出双方对斗则俱伤的现实认知。

  不过,共识的模糊性同样值得关注。双方均未透露具体议题的妥协细节,尤其是在结构性问题上仍存分歧。

  例如,美方在会谈中提及的强迫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等诉求,在中方评价中未被直接回应。

  这种选择性表述暗示,当前共识更多停留在危机管控层面,尚未触及贸易失衡的深层矛盾。正如北京大学卢锋教授指出,中美经贸关系正进入常态性沟通轨道,但真正解决分歧仍需时间。

  在共识框架下,石油问题成为此次磋商的焦点议题。贝森特在会谈中再次提及中国购买伊朗、俄罗斯石油的问题,并暗示未来可能将其纳入谈判范畴。

  这一举动暴露了美国试图将能源采购与贸易谈判挂钩的策略——通过施压中国减少对俄伊能源依赖,为美国高价页岩油打开市场空间。

  从中国立场看,能源安全始终是核心关切。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,中国40%的石油进口来自俄罗斯和伊朗,这种多元化采购策略既是对国际市场波动的风险对冲,也是维护地缘政治中立性的必然选择。

  中方在会谈中明确表示谈中美合作,不谈第三方,拒绝将能源问题政治化,强调采购决策基于市场逻辑而非外部压力。这种立场与中国近年推动的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形成呼应,凸显其维护供应链自主的战略决心。

  美国的施压策略面临现实困境。尽管贝森特威胁对购买俄伊石油的国家加征100%关税,但中国通过人民币结算、长期协议等方式已建立起相对稳固的能源合作网络。

  例如,中俄2024年签署的石油贸易协议中,人民币结算比例提升至65%,有效规避了美元制裁风险。

  与此同时,中国与沙特、阿联酋等产油国的合作深化,进一步稀释了美国施压的实际效果。这种能源博弈的本质,是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话语权的争夺——美国试图通过规则制定权巩固霸权,而中国则以市场多元化破局。

  在贝森特提及的未来九十天磋商议题中,稀土问题被特别强调,这折射出美国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深度依赖。

  作为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,中国掌握着92.3%的稀土分离产能和86%的深加工专利,而美国80%的稀土需求依赖进口,其中70%来自中国。这种结构性失衡使得稀土成为中美博弈的战略武器。

  美国的焦虑源于稀土在高科技和国防领域的不可替代性。从F-35战斗机的雷达系统到特斯拉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,稀土元素钕、镨等是关键材料。

  中国2024年实施的稀土出口配额制,直接导致美国军工企业成本飙升——某微型磁体价格从40美分暴涨至15美元。

  尽管美国通过政商合作推动本土产能建设,如国防部注资4亿美元控股MP Materials公司,但本土生产成本比中国高出50%,且技术瓶颈短期内难以突破。苹果公司与MP Materials的合作,本质上是对政治压力的妥协,其稀土回收计划更凸显美国产业链的脆弱性。

  中国的稀土策略则展现出资源-技术-产业三位一体的优势。通过串级萃取等核心技术,中国实现了稀土元素的高效分离,而美国仍依赖落后的溶剂萃取法。这种技术代差使得美国即便拥有稀土矿,也难以绕过中国加工环节。

  更具深意的是,中国将稀土管控与双碳战略结合,通过限制出口倒逼全球产业链向绿色转型。例如,中国要求稀土出口企业必须配套环保设施,这实际上抬高了国际市场准入门槛。

  在这场博弈中,美国试图通过四方关键矿产倡议等多边机制分散风险,但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因缺乏中国技术,其稀土加工厂投产时间被迫推迟至2030年。

  这印证了中国稀土专家郑宏军的判断:美国实现稀土自给至少需要10-20年,且需付出万亿美元级成本。这种时间差为中国争取了战略主动,使得稀土成为中美谈判桌上最锋利的筹码。

  斯德哥尔摩磋商揭示了中美关系的复杂本质:在关税休战等表层共识下,能源与稀土等深层矛盾仍在发酵。美国试图通过议题捆绑重塑贸易规则,而中国则以市场多元化和技术优势构建反制体系。

  未来九十天的磋商将是关键窗口期——若双方能在稀土出口、能源采购等问题上找到利益契合点,或将为中美关系注入新的稳定因素;

  反之,若美国坚持将地缘政治议题强行纳入经贸框架,可能导致谈判陷入僵局。这场博弈的终极走向,取决于双方能否在竞争与合作间找到动态平衡,而稀土和石油,正是检验这种平衡的试金石。

如果您有任何问题,请跟我们联系!

联系我们

Copyright © 2025 汇赢注册-汇赢登录-汇赢娱乐平台-首页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