观察者网报道称,澳大利亚驻美大使陆克文在参加一场活动时表示,他发现美国潜艇、战斗机在研发过程中严重依赖稀土,而澳大利亚作为美国盟友,可以帮助其解决这个头等难题——摆脱对华依赖。重点是,陆克文直言澳大利亚有足够能力去帮助美国。
(澳大利亚前总理兼现在的驻美大使陆克文,他声称在中美稀土战下,澳大利亚帮得上忙)
从稀土矿产储量来说,澳大利亚确实有能力,总稀土储量,足足有570万吨,位居全球第四。尤其埃尼巴矿区,重稀土储量全球领先,布朗斯山脉项目更是被外界视为唯一能够替代中国重稀土的来源。
数据显示,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,要用到大概230公斤的稀土,一艘弗吉尼亚核潜艇,则用到4173公斤稀土,在澳大利亚看来,完全可以满足需求。
此外,莱纳斯公司也透露,中重稀土分离技术没有想象中难以突破,只要将其产能迁移到澳大利亚之后,就能够开发军用级稀土项目。
就目前来看,澳大利亚确实可以给美国带来巨大希望,但往深层分析后就能发现,这却是个“馊主意”。因为澳大利亚过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,也低估了中国全产业链优势。
(稀土加工设施,而不论是规模还是萃取技术,澳大利亚都和中国有着巨大差距)
首先,绝对规模差距明显。澳大利亚产量虽多,但和中国比起来,却也仅仅占据到我们的5%而已;
其次,技术代差过大。中澳萃取技术不同,澳大利亚沿用了传统溶剂萃取法,中国则采用串级萃取工艺,前者不仅分离设施产能不足、效率不足,纯度也只达到军用标准的六成。
况且,就算掌握萃取技术,澳大利亚也缺乏最关键的萃取塔与自动化控制系统,一旦设施断供,那美澳联手打造的供应链,自然也无法继续下去。
最后,时间问题。关税战背景下,中国出台《稀土管理条例》,强化对稀土出口到的管控力度,直接打了特朗普一个措手不及。即便现在获得了澳大利亚相助,美国在短时间内也不可能找到一个可替代中国稀土产量、质量的人选。
美国能源部也评估称,至少耗费10年之久和300亿美元,也才能构建出一套在短期内维持军工生产的供应链。请注意,这里用到的是“短期”和“维持”两个字眼。
不难看出,美国正极力构建一套将中国排除在外的稀土供应链,基于《国防生产法》,美政府还预计投入4亿美元以上的资金,用来支持稀土分离技术研发。
同时,不少本土矿产也引入先进的配套设施,旨在构建全链条产能,尽快填补高端装备的稀土漏洞。
说到底,这是中美关税战的又一次隐形较量,只不过战场从贸易换成稀土领域而已,但西方供应链脆弱性明显,不管是拉拢澳大利亚,还是得手乌克兰矿产,都很难真正撼动到中国稀土主导权。
未来,技术壁垒正因为美国的危险举措而不断抬高,我们有必要加强警惕,丰富反制手段,落子新兴技术并提前布局,只有这样,中国才能够在关键节点控制权争夺上,不会落下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