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杭州的科技公司直接冲到清北门口“抢人”:欢迎毕业来杭州。西湖的水,不仅养人,还养代码。
发现没?大佬们早就看明白了:关税战和卡脖子没啥好怕的,关键是要科技在手,人才我有!
海淀这所人附系学校太会了,直接把研学活动“卷”出了新高度,让未来人才从世界的大课堂走出去。
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九年级直升班的“杭州六小龙”研学之旅,就是一场“把世界当课本”的奇妙旅程。
好的教育,不就是要让孩子多经历、多体验、多见识么?而当下最重要的见识,不就是拥抱新科技么?
值得关注的是,参加这次研学活动的是人航第一届九年级直升班。这群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少了中考分数的束缚,多了高效的学习活动,看上去一个比一个自信,一个比一个有精气神。
也许,人航直升班的优势,正在于给孩子足够多的见识,足够高的平台,足够和谐的环境。
也正因如此,这所今年才迎来首届高中毕业生的年轻学校,已经连续三年普高录取分数线稳居海淀前十,且位次节节攀升,成为海淀北部当之无愧的黑马校。
左手和机器人击掌,右手触摸乌镇的温婉与宁静;眼前是六小龙生活展示馆、阿里巴巴西溪园区,身后是浙大和市井烟火的河坊街
这场科技与人文交织的“杭州六小龙”研学,注定在孩子们心里催化出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刘力华很文艺:“在杭州研学,我像一只飞鸟,穿梭在浙大湖水的潋滟波光与浙大食堂的袅袅香烟间。”
赵芮涵的话振奋人心:“人工智能和AI技术引领风潮,我们也该争做时代的弄潮儿。”
在杭州机器人小镇,歌唱机器人用算法一展歌喉,绘画机器人舞动机械臂挥毫作画,孩子们直观感受到科技与艺术的惊艳融合。
在六小龙生活展示馆,孩子们指挥机器狗完成高难度的跑跳、翻转,在小组比拼的笑声里,感受到智能交互系统的精妙。
在石虎山机器人创新基地,抬头看“仙剑” 无人机掠过天空,低头见机器狗在脚边撒欢,书本里的人工智能在那一刻具象化了。
与其给学生讲“卡脖子”,不如讲“造芯片”,更不如带他们去浙江大学国际科创中心,看一看芯片如何成为了现代生活的“神经中枢”。
与其讲“关税战”,不如讲“做强自己”,更不如去阿里巴巴捕捉商机,再撰写一份企业计划书。
真正的教育,是给学生心里埋下一颗科技与人文共生的种子,再提供一个适度宽松的环境,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充分解放。
就像人航校长周建华说的那样,“让社会成为我们的教科书,世界成为我们的大课堂”。当孩子们跳出书本,在研学中、实验里、项目中感知并创造新东西,这不就是最好的“解放心灵”么?
就像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和宇树科技王兴兴的成长故事所揭示的,在自由宽松、允许试错的环境里,创新的种子更容易破土抽芽。
直升班正是这样一块试验田没有中考压力,学生可以纯粹为了兴趣,把时间花在更带劲的事情上。
喜欢化学的陈炳新,经常追着化学老师尹文霞聊鲁米诺反应、银镜反应、浓硫酸与铜的反应。“我还自学了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,尹老师总是耐心地解答我满脑子的问号。” 陈炳新说道。
课上为了一个结论争得面红耳赤,课后组团死磕一道难题。课余时间也不闲着,今天听航天专家讲卫星发射,明天跟行业大咖请教职业规划。用宁子萱的话说,“每天都充满新的期望。”
“世界很大,但最美的风景永远是你我同行。”相思琪请假那天,其他同学把代领的练习册和卷子整整齐齐地装好送去传达室;田屹辰身体疲乏时,同学们主动帮忙做值日;刘珺怡的生日赶上了杭州研学的闭营晚会,全班突然合唱起生日歌,还第一次分享了同一个蛋糕。
直升班的课程进度快、内容密度高,每天需要高效吸收大量知识。刘珺怡坦言:“这种学业+能力的双线模式,逼迫我跳出舒适区。”
“我们在竞争之外更有合作。这种氛围下,压力转化为动力。累,但能跑更远。” 刘珺怡说道。
对于家长来说,最放心的莫过于每个孩子都会被老师关注,而且管理还特别人性化。
物理老师胡芊芊为缺课学生午间单独补课,数学老师王琦针对学生问题进行个别辅导。
状态低迷时有人约谈,生病在家时有人安慰,就连课后的面批也十分耐心,给足学生幸福感!
宁子萱就发现,“校内生机勃勃生长着的花草树木,也绽放出最热烈而又线意外来袭,惊喜暴击!